朱光潛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》:人在年輕時做點什麼,才能受益終身

YAHSIN 0 Comments

由洞見 發表
作者:洞見·許朝暮

 
王小波說過:「人在年輕的時候,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麼。」
 
初入成年人的世界時,每個人都滿懷著憧憬與嚮往,也陷入過焦慮與迷茫。
 
去什麼城市,讀哪所學校,和誰交朋友,考研還是工作,先成家還是先立業?
 
站在時間長河的岔路口,我們仿佛剛來此地的遊客,生怕一步踏錯,就要繞很遠很遠的彎路。
其實,這並不只是我們這一代人才會面臨的困境。
 
上個世紀20年代,美學大師朱光潛,曾在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》一書里,為同樣無所適從的年輕人答疑解惑。
書中,他時而如長者,時而似老友,依據自身的見識與思考,為每個無助徘徊的人,指明了前進的方向。
如今一百年過去,其中所蘊含的道理,關於讀書,關於心態,關於修身……句句真摯,字字珠璣,仍令人受益頗多。
讀完此書,我梳理了這6句話,足夠每個人受用一生。
 

1.談讀書



「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,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。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,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你的心神的東西,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,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。」
朱光潛在書中提到,很多名人都有長期閱讀的習慣。
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裡做小工,白天忙於繁重的體力活,晚上則通宵達旦地讀書。
孫中山在工作繁忙之餘,依舊堅持每天抽空翻上幾頁書,還會記錄下自己的思考。
朱光潛本人亦是如此,一有時間就泡在圖書館裡,如饑似渴地閱讀各國名著。
讀書,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,獲取最高效成長的捷徑。
與優秀靈魂對話,能開闊你的眼界;與卓越思想碰撞,也能充實你的靈魂。
一個人讀書越多,境界就越高,不會再為眼前的瑣事沉淪,不會被一時的困頓難倒。
 
想起梁永安所說:
書,能安撫人的內心,讓人免於因外界變化而變得倉皇失措。
沒有被書籍滋養過的人,就像丟了靈魂的傀儡,一生都在命運的荒原中無助徘徊。
而徜徉在精神海洋里的人,洞明了世事,撐大了格局,自會消解千愁,安然立身於世。
以書本搭建起內在世界,任憑風雨猛烈攻擊,也不會輕易地坍塌。

2.談目標



 「認定一個目標,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,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,這是成功的秘訣,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。」

朱光潛愛好廣泛,年少時熱衷於模仿各式文體、語言風格。
 每次交國文作業時,他也樂於展示習得的技巧,將各種文體拼湊在一起。
 然而,國文老師並不欣賞他的文章,反倒批評他用心不專。
 老師在評語中寫道:
 長槍短戟,用各不同,但精其一,已足致勝。
 汝才有偏向,姑發展其所長,不必廣心博騖也。
 可他聽不進老師的勸告,依舊漫無目的地涉獵各個不相關的領域。
 整整十年間,他做了許多半途而廢的事,走了不少徒勞無功的路。
 那些一時興起的嘗試,皆以失敗告終,讓他陷入了焦慮和迷茫。
 此時,他憶起師訓,恍然明白:與其四處鑿井,不如深挖一口井。
 於是他開始系統地歸納所學知識,並沉下心來打磨寫作水平,創作出了眾多美學專著。
 人成於一,而敗於二三。
 正如曾國藩所言:
 「凡人做一事,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,首尾不懈,不可見異思遷。
 做這樣,想那樣,坐這山,望那山。人而無恆,終身一無所成。」
 人生就像射箭,在數個靶子之間搖擺不定,必然一箭都射不中。
 尤其是人在年輕的時候,一旦定不下心,東一榔頭,西一棒槌,終會在盲目追趕中走向平庸。
 唯有認準一條賽道全力奔跑,方能披荊斬棘,創造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。

 
3.談情緒 



「愁生於郁,解愁的方法在泄;郁由於靜止,求泄的方法在動。」
朱光潛生於舊式家庭,父親不許他時常在外跑動,導致他從小體弱多病。
 
每逢頭痛、牙痛、胃痛時,他的性情總會格外暴躁、易怒;
 一旦失眠或胃口不好時,他的心境就會變得悲觀、厭世。
 後來,他考入香港大學,同學總是叫上他一起去爬山。
 每次爬上山頂,他都會覺得神清氣爽,愁悶和煩擾也全都一掃而空。
 他這才意識到:閒時鬱結難舒,動則身心暢通,一個人能從「動」之中,尋出無限的快慰。
 
《世界日報》上發表過一項研究:
經常運動者會比「四體不勤」者快樂感多出52%;足夠運動者的快樂感,比不運動者多了29%
不只是健身、鍛鍊,只要能讓自己動起來,你的內心就不會再如一潭死水般沉寂。
人若是太閒,便雜念叢生,愁緒萬千,困在負面情緒的死胡同里橫衝直撞。
讓自己動起來,或勞其筋骨,或盈其精神,積鬱便會如開閘泄洪般找到出口。
苦悶時,打打球、跑跑步,讓躁鬱和憂思隨汗水一起排出去;
難過時,出門曬曬太陽,隨便走走,心情也會舒暢不少。
當你身心保持活躍,生活填滿樂趣,一切壞情緒自然就消解了。
 

 4.談心態



「畏首畏尾,徘徊歧路,心境既多苦痛,而事業也不能成就。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。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,第一須要『擺脫得開』。」
朱光潛有一個舊相識,在衙門裡充當一個小差事。
 
他愛讀書、擅寫作,渴望有朝一日靠寫文章成名。
 只是,衙門裡的任務繁重,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和時間。
 久而久之,他喪失了對生活和創作的熱情,整日唉聲嘆氣。
 由於他家境寬裕,朱光潛曾建議他辭去這門差事,專心完成一部作品。
 他嚮往在家創作的自由,卻擔心自己的才華不夠,遲遲下不了決心離職。
 可每次見到朱光潛,他又忍不住抱怨:「如果我不要做這份工作,這本稿子早已寫成了。」
 這樣的話,他不知說了多少遍,但第二天依舊愁眉苦臉地去上班。
 到頭來,他工作做得憋屈,文章也寫不出來,生活過得一團糟。
 人這一輩子,最難跨越的不是生活的苦,而是心裡的坎。
 糾結得失、滿腹抱怨,凡事拿不起也放不下,最後只能徒留悔恨與哀嘆。
 朱光潛認為,避免人生悲劇的最佳途徑,就是「擺脫得開」。
 打開心靈的枷鎖,換種心態重新出發,生命才會收穫意外之喜。

 莎士比亞說:
聰明的人,永遠不會坐在那裡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,他們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,來彌補他們的創傷。
遭遇挫折與考驗時,選擇畫地為牢,你就會過上囚徒般的生活,壓抑、無力、暗無天日。
 停止抱怨,放下糾結,轉變心態大步向前,才能走出腳下的荒漠,踏入下一片綠洲。

 5.談交友



 「每個人身旁有一個『圈子』,這圈子就是他所常親近的人圍成的,他跳來跳去,常跳不出這圈子。在某一種圈子就成為某一種人。」
朱光潛大學畢業後,進入春暉中學擔任了英文老師。
這所中學聚集了一眾優秀的文人,比如朱自清、夏丏尊、豐子愷。
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,朱光潛很快就融入其中,與他們結為了好友。
他們崇尚教育自由,帶著朱光潛加入了立達學會,並創辦了一所立達學園。
他們也積極推動思想獨立,與朱光潛一同籌辦了開明書店和《一般》雜誌。
後來在好友們的指點下,朱光潛開始嘗試在這本雜誌上開闢專欄、發表文章。
為了幫他打開知名度,夏丏尊將他的文章編輯成了《給青年的十二封信》一書。
夏丏尊還親自為他作序,自掏腰包出版,並緊鑼密鼓地進行宣傳。
得益於優秀的朋友圈,朱光潛一躍成為文壇新銳。
立於皓月之邊,能增星光之勢;傍於巨人身側,可覽巔峰之景。
正如朱光潛在書中所說:一個人的好壞,朋友的薰染力量要居大半。
心理學上有一個變色龍效應,是指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別人的言行舉止。
越是親近的人,我們越容易去模仿,變得越來越像對方。
也就是說,你接觸什麼樣的人,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。
如果身邊的人渾水摸魚,得過且過,你內心的鬥志也會被敷衍所吞噬;
 若是所處圈子蓬勃向上,人才輩出,你身上的懶散就會被積極所替代。
 學會篩選朋友,與益友結伴而行,我們才能走出井底的狹隘,看見遼闊的蒼穹。

 6.談休息 



「世間固然有些事可以違拗自然去勉強,但是勉強也有它的限度。人的力量,無論是屬於身或屬於心的,到用過了限度時,必定是由疲勞而衰竭,由衰竭而毀滅。」
朱光潛在書中談到了一個現象。
大多數人以為,延長工作的時間,就能獲得更多的成果。
比如一個人打算以每天一百里路的速度,走完一千里路。
他以為,只要自己十天不休息,就能順利走完全程。
然而,凡是走過長路的人,都知道這算盤打得很不精確。
天天走著不歇,必定愈走愈慢,很快就會完全走不動,只能倒在半路上。
長途跋涉需要走走停停,日常生活亦是如此。
工作時,明明筋疲力盡,你卻偏要堅持一氣完成,反而會效率低下、忙中出錯。
學習時,即使找不到思路,你也非得繼續絞盡腦汁,只會讓自己陷入焦慮和恐慌。
琴弦太緊會斷,彈簧太緊會壞,人過度透支,也很容易垮掉。
雜誌《當代生物學》上有項研究表明:
大部分運動、學習任務的改善,並非發生在實際練習的時候,而是在練習中途的休息時間。
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執著,只能讓你領先一時;適時停下來休息的智慧,才會助你贏到最後。
朱光潛寫作時,總會碰到身心倦怠或神思不旺的情況,越想寫好就越不順手。
每到這時,如果他不肯放下手裡的筆,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必然很不像樣。
倘若他立即丟開工作,去鄉間散散步,便頓覺心情明快、頭腦清醒。
等他回到書桌前時,原本苦思不得的靈感,也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。
這讓他明白:越是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,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,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。
世間萬事萬物,都講究一個「張弛有度」。
一路狂奔、不知停歇的人,猶如沒有剎車的汽車,終有一天會走向自我毀滅。
懂得養精蓄銳,充足了精力,養足了體力,方能不緊不慢地登上頂峰。
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朱光潛,被譽為「青年人的導師」。
他以豐富的閱歷,溫文的態度,引領了一代代年輕人的成長。
他深信:人好比一株花草,要根莖枝葉花實都和諧發展,才長得繁茂有生氣。
韶華易逝,生命短暫,不要在懈怠中消耗餘生,於躊躇中錯過成長。
人在年輕的時候,最要緊的事情,就是探索自我,反省自我,重塑自我 
檢身養德,修心養性,褪去青澀與躁動,掙脫迷茫與焦慮,每個人都能破繭成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