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好書推薦】自我成長/個人成長的人生必讀 10 本經典好書
文章作者:Waki 瓦基
你是否也曾在深夜裡,望著天花板發呆,思考著自己究竟要往哪裡去?
每個人都渴望自我突破、成長,或是找到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,然而,這樣的成長之路並不容易,甚至往往充滿挑戰。我整理了一份書單,無論你想建立新習慣、發揮潛能,還是提升自我覺察,這些書籍都可以成為你成長路上的嚮導與啟發。
以下要分享的書單,都是那種讀完會讓你感嘆「原來我不是一個人在困惑」的作品。每一本書都是獨特的自我提升工具,會帶你重新審視內在、拓寬思維、增強心智。透過這些書籍,你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哲學,並且學會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持續前進,遇見更好的自己。
1.《隱性潛能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有豐富科學實證的發揮潛能寶典。成就不只是仰賴天賦,而是取決於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品格技能。
不誇張,這絕對是我寫過最開心的一篇讀書心得。由於出版社的牽線,還讓我有機會寫信向遠在美國的作者本人提問,也獲得了超出書本之外的滿滿收穫。這位作者就是我長期追蹤的心理學家亞當.格蘭特(Adam Grant)。亞當.格蘭特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,他寫的每一本書都讓我愛不釋手(像是《逆思維》和《給予》)。
《隱性潛能》這本書主要在講,成就不完全是靠天賦,而是靠後天培養的品格和學習能力。作者認為很多人忽略了這些「隱藏的潛能」,比如毅力、主動性、適應力,這些其實比你天生聰不聰明還重要。在書中他結合了大量的研究,告訴我們怎麼培養這些能力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上持續進步。而且他強調,進步不是看你有多努力,而是看你學到了多少。書中還討論了如何透過「刻意玩樂」避免過度疲勞,讓挑戰過程變得有趣,從而激發持續進步。
我非常推薦這本書,因為它讓我們跳脫「天賦決定一切」的迷思,反而強調那些後天可以學到的東西有多關鍵。作者也分享了許多實用的小技巧,像是怎麼在不斷進步中避免過度追求完美,還有怎麼把無聊的練習變得像遊戲一樣好玩。我認為這本書對於那些想在職場上突破瓶頸的人,或者是想找到高潛能員工的主管非常有幫助。讀了之後,相信你會覺得成功的路其實是可以一步一步走出來的,而不是一開始就得靠天賦。
2.《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?》
這本書深深打動了動畫大師宮崎駿,促使他決定復出並改編為電影《蒼鷺與少年》。它自出版以來,已在日本銷售了 80 年,對許多日本人的價值觀和人格塑造產生了深遠影響。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,不論讀者的年齡或背景,它都能引發關於「人之所以為人」這一根本問題的深入思考。
這本書講的是一位中學生,因為早年喪父,透過舅舅的書信引導,一步步思考著人生中的大問題。書裡探討了友情、勇氣、貧富差距、霸凌,還有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的人際關係的複雜與掙扎。而書中主角跟三位好友的互動,更是容易勾起每個人的青春回憶。
在書中舅舅一直提醒主角,如何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,去看見更廣闊的世界。透過一次次經歷痛苦與困惑,主角慢慢發現,承認自己的錯誤、感受到痛苦,其實是成長過程中最有意義的部分。隨者故事的推進,讓我們不斷反思「身而為人的意義」。
這是一部探討人生意義的經典小說,它不僅是一本故事書,更是一面反思自己人生的鏡子。書中的主角經歷的困惑與成長,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,無論是友情的挑戰還是面對自我弱點的掙扎。它用平實的方式探討了如何在現實世界中保持內心的真誠與勇氣,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價值。這本書能啟發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生活,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選擇,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人生指南。
「人習慣以自己為中心思考、判斷事物;即使長大了,這種特性同樣根深蒂固。等你長大後了就會明白,在廣大的世界上,能完全改變以自己為中心思考的習慣的人,其實非常稀少。」
3.《我可能錯了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這本書徹底改變我待人處事的心態,是一本我願意逢人就推的好書。
這本書我讀到起雞皮疙瘩,我讀到眼眶泛紅感動不已,我讀到閉上眼睛沉思很久很久。
這是一個很真誠的人生故事。作者比約恩.納提科.林德布勞在26歲時放棄了事業,跑去泰國當了17年森林僧人,然後還俗後回到瑞典,面對憂鬱症和漸凍症的挑戰。他用非常坦然且幽默的方式分享了自己如何靠修行智慧,面對人生中的種種難關。
書裡提到很多像是「不要相信每個念頭」這樣的心法,教我們如何處理煩惱和壓力,還有在人際關係中保持謙虛,常常提醒自己「我可能錯了」。這些看似簡單的智慧,卻能深刻改變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。
4.《原子習慣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人生的成敗與否,不是取決於目標設定,取決於每天的習慣。這本書是習慣養成領域最好的首選。
這本長年霸榜的《原子習慣》由 James Clear 所著,書內容講的是如何透過「小習慣」來實現大改變。作者 James Clear 認為,成功的關鍵不是設定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目標,而是每天做一點點的好習慣。在書中提出了「四個習慣養成法則」,包括讓習慣顯而易見、有吸引力、易於執行和令人滿足。
作者強調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份認同了,你要把自己當成一個「會運動的人」或「會寫作的人」,這樣每天的行動自然就跟上了。習慣養成的重點不在於短期效果,而是讓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。我認為這些習慣法則適用於任何領域,無論是寫作、健康還是工作,都能讓個人成為持續進步的自我。
這本書以科學和實踐為基礎,提供了清晰而有效的工具,幫助我們養成持久且成功的習慣。書中的法則簡單易懂,適用於任何生活領域,並讓我們理解,成功不在於大目標的實現,而是微小行動的累積。無論是想變得更健康、工作更有效率,還是提升個人生活質量,這本書都會給你一些非常具體的工具來幫助你達成目標。而且它不只是理論,實際操作起來也很容易上手。
5.《與成功有約: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想在工作和生活取得成功、活得精彩,這本一直是我的首選。
《與成功有約: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是一本流傳了數十年的經典之作。作者史蒂芬‧柯維(Stephen Covey)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專家,被譽為個人成長、領導管理和提高生產力領域的先驅。這本書是他對領導和成功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。我發現,自己讀過的許多現代相關書籍,其核心觀念大多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。
這本書的核心是教我們透過七個習慣提升自我管理與領導力。他強調從「內在品德」出發,逐步影響人際和團隊,從而擴展到更大的範疇。在書中提到前幾個習慣(例如「主動積極」和「以終為始」)讓人先聚焦於自我成長,穩固內心,後續的習慣則引導我們透過「雙贏思維」與「知己解彼」來建立信任,提升人際互動。最終,他倡導在團隊中實現「統合綜效」,讓彼此的合作產生更多創新與效率。他的主張是,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,真正的成功離不開「信任」這個基石,而透過這七個習慣可以逐步達成。
在書中這句介紹詞深得我心:「這本書最神奇的地方,就是每一次讀,都有新的收穫」,史蒂芬在書裡談到的不只是領導管理的方法,還包含了很多哲學跟人生的省思。最近讀過其他書後,再回頭看這本,感觸更深。
它提供的不是速成的成功秘訣,而是一套深層的個人成長與團隊合作法則。回顧「以終為始」的習慣思維:要發揮由內而外的影響力,終究得從自身出發,先讓自己成為一個「值得信任」的人,一切才會水到渠成。不論初入職場或是有經驗的領導者,這本書都能帶來啟發,是一本耐讀的實用指南。
6.《無限賽局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從書中的商管觀念轉移到自我價值觀,我們會發現終極目標不再是打敗別人,而是如何不斷讓自己更好、更進步、每一天醒來都充滿動力前進。
《無限賽局》的作者是我很喜歡的知名講者賽門.西奈克(Simon Sinek),他最廣為人知的是「黃金圈」的概念,從為什麼、如何做、做什麼的三個層次,探討為什麼某些人和企業總是能夠脫穎而出。這次,在他這本著作裡詳細說明了一個前作有稍微提過的思考架構:「無限賽局」。
無限賽局是比黃金圈最內層的「為什麼」還要深層的思考,以「信念」驅策行動,跳脫傳統商業競爭的你輸我贏思維。這讓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持續進步,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成就。西奈克認為,無限思維的核心是信念,我們的目標不是擊敗對手,而是讓你在人生的各種賽局玩得更久與玩得更好。
書中介紹了五個關鍵的無限思維,這些概念能幫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成長,而不是被短期結果牽著走,是最終可以創造出一個讓團隊更強大的環境。無限思維讓我們擺脫「你輸我贏」的觀念,開始專注於內心真正想實現的理想。
7.《我,刀槍不入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這本書我讀了四次,它陪伴我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,讓我擁有更堅強的心智,養成強大的心理韌性。
有一本書我總共讀了「四次」!三次有聲書,一次紙本書。這本書我等了整整四年,終於等到了繁體中文版適合介紹給大家。這是我這輩子「最愛的書」之一,這本書陪伴我度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,讓我擁有更堅強的心智,養成強大的心理韌性。這本書就是《我,刀槍不入》。
《我,刀槍不入》是大衛·哥金斯(David Goggins)的自傳,記錄他從逆境中崛起的故事。他在童年遭遇家暴、貧窮和歧視,並因為憂鬱症和暴飲暴食成為一名大胖子,彷彿命運發了一手「爛牌」給他。然而,他憑藉堅定的意志力,改變了自己的命運,成為美軍唯一一位通過海軍海豹突擊隊、陸軍遊騎兵和空軍戰術管制組三項菁英訓練的人。
此外,他還在世界級耐力賽中屢創佳績,並打破引體向上的金氏世界紀錄。書中不僅講述了他在體能和心智上的成就,更重點探討如何在極端痛苦中找到內在力量,突破身心極限,強化心理韌性。他的「40% 法則」提醒人們,即使覺得自己已經到了極限,其實還有更多潛力未被發揮,其實我們遠比自己想像的強大。
8.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我們難免都有內心小劇場,這本書教我們避開負面的小對話,善用正面的內心聲音。
當你準備一場重要的報告時,腦海中是否曾冒出「萬一我搞砸了怎麼辦?」或「冷靜一點,我可以做到」的聲音?我們每個人都在內心對話,不停與自己交流鼓勵、質疑、甚至批評的念頭,這些無形的對話往往影響著我們的行動和情緒。
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》正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掌控這些內心聲音的書,引導我們透過正面對話來面對生活的挑戰,學會與內在聲音共處,並使之成為我們的支持力量。在這本書探討了每個人都有的內心小劇場,並且如何有效控制內在聲音,避免讓其變成消極的「小對話」,而是引導出正向、激勵的力量。
9.《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扯我們後腿的,往往是我們自己。這本書探討為什麼我們會自我破壞,什麼時候我們會陷入這種行為,以及如何停止它。
你有沒這種感覺:明明想要擁有更好的人生、建立美滿的人際關係、創造更多的財富,卻覺得自己好像一直在「扯自己的後腿」?明明知道「應該」怎麼做,卻總是在做著「相反」的事情呢?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,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。
《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》的作者布莉安娜·魏斯特用「山」來比喻我們心中那些無法跨越的障礙,比如恐懼、焦慮、負面信念。她告訴我們,這些行為其實是潛意識裡的不安和過去經歷的殘留在作祟,不是你有意選擇的結果。
書中逐步帶我們認識這些阻礙是怎麼形成的,又提供實際的方法,比如情緒管理、具體行動計畫,幫助你克服這些限制。它不是一味講理論,而是提供了一些立即可行的小技巧,讓你能真正開始向前邁進。無論是在工作、感情或日常生活中,這本書都能幫助你突破自己內心的那座「山」。
10.《重啟人生》
為什麼推薦這本書:任何遇到中年危機,或想要轉換職涯跑道的人來說,這是我在這個主題讀過最棒的一本書。
「微不足道的不是我的人生,而是世俗的紛紛擾擾。」這是一句邁入中老年的人們,覺得自己不再重要、不如以往的時候,可能會產生的感慨。年輕時候追逐的外在成就,不會跟著你一輩子。我們不會永遠活力充沛和腦力旺盛,人生一定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衰退。遇到時,該如何是好?
《重啟人生》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布魯克斯所著,探討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衰退議題。書中指出「奮鬥者的詛咒」現象:越是傑出的人在面對能力衰退時越痛苦。作者從科學角度介紹人類具有兩種智力:年輕時期的流體智力(邏輯推理能力)會隨年齡下降,但晶體智力(運用累積知識的能力)則會持續提升至老年。
書中不僅建議我們三個重啟人生的方法另外也鼓勵我們調整心態,停止對外在成就的執著,轉而專注於個人成長和有意義的連結,這樣即使面臨衰退也能以充滿智慧與力量的姿態活出人生下半場,實現更深層的滿足感。這本書特別適合30-40歲的人閱讀,看了肯定會有滿滿的收穫。